查看原文
其他

从2018年高考文综历史卷,看中考命题热点

柏松 初中历史 2023-02-13

6月8日高考结束,作为一名热爱历史的教育者,快速查阅2018年全国高考文综新课标Ⅰ卷,主干考点如下:

24题《墨子》

25题藩镇割据的影响

26题古代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27题郑和下西洋

28题甲午战争

29题五四运动后的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30题即将执政的中国共产党的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31题新中国初期的经济建设

32题古希腊人文精神

33题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34题工业革命

35题战后第三世界的兴起

41题基层管理和民主建设

42题的新航路开辟后的殖民扩张、黑奴贸易等,以及汉武帝改革、华盛顿和罗斯福等政策等。 

这么多,对于我们中考是否有借鉴作用呢?不管是否会考到,初中课本上有的基础知识还是要引起大家足够的重视。


1、百家争鸣—墨子

一、背景: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崩溃,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此时的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各陈其说,史称“诸子百家”。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思想派别、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三、百家争鸣的影响:

1、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

2、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

3、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4、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2、唐朝末年—藩镇割据

一、安史之乱

1.背景:开元末年以后,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边将安禄山一身兼任范阳等三地的节度使,担负东北地区防御重任,逐渐扩张势力。

2.爆发: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

3.影响: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二、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4.原因:

(1)唐朝后期,统治腐败,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越来越严重,而且相互之间发生兼并战争,中央已无力控制藩镇。

(2)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又遇到连年的灾荒,无以为生。

5.黄巢起义:起义军在黄巢的率领下,转战南北,并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6.唐朝灭亡:907年,朱温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至此灭亡。

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7.含义: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五个政权,南方地区出现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

8.评价: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虽然政权分立,但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使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3、郑和下西洋

1.前提:15世纪初,明朝经济繁荣,国力雄厚,成为世界强国。

2.目的:明成祖为了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换取海外的奇珍。

3.概况

(1)时间:1405年到1433年,郑和率船队7次下西洋。

(2)路线: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3)活动:满载丝绸、瓷器、茶叶及金银货币等物品,赠送礼品,发展友好关系;开展贸易,互通有无,互补互利。

4.地位:郑和下西洋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

5.意义: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网,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6.郑和下西洋成功的原因:

(1)国家统一,社会稳定。

(2)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3)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

(4)积累的丰富的航海经验。

(5)郑和本人的勇敢、不怕困难和卓越的组织领导能力等。


4、甲午中日战争

一﹑甲午中日战争(时间:1894-1895年)

1.原因:

①根本:明治维新,日本国力发展    

②客观:清政府腐败   

③直接:朝鲜爆发民众起义

2.经过:1894年7月在朝鲜开战——1894年9月黄海海战——1895年初北洋舰队全军覆灭

3.重要海战:

黄海海战 、威海卫战役、辽东战役(旅顺大屠杀)

人物:邓世昌、丁汝昌

4.结束标志: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灭。

5.结果:1895年李鸿章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

6.《马关条约》内容:


7.战败原因:

①主观:清政府腐败无能,妥协退让。

②客观:日本国力强大,蓄谋已久

8.根本原因:落后的封建制度无法战胜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

9.条约危害:

①中国丧失大片领土和更多的主权,刺激了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②加重中国人民负担,增强了日本的军事力量。

③列强的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掠夺富庶的长江流域。

④便于列强经济侵略,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10.影响:

①中国:使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中国半殖民地程度大大加深,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促使中华民族觉醒,救亡图存运动再掀高潮。

②日本:促使日本资本主义发展,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③列强: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5、五四运动后的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五四爱国运动:(1919年5月4日)

(1)背景: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也是导火线)。

(2)斗争中心:北京(前期)上海(后期)

(3)主力:学生工人(6月初)

(4)领导人:陈独秀、李大钊

(5)口号:“外争主权、内除国贼”(最能体现运动性质)、取消“二十一条”、反对在对德“和约”上签字……(五四精神: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6)结果:取得初步的胜利,北洋军阀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霖等卖国贼的职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7)性质: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8)意义: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工人阶级参加斗争并起了巨大的作用。)

2.中共一大的召开

(1)时间:1921年7月

(2)地点:上海

(3)标志: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4)主要内容:通过了党的纲领,确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选举成立了以陈独秀为书记的中央局。

(5)中共一大(中共诞生)的意义:中共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3.五四运动与中共成立的关系:

〈1〉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共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2〉五四运动中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中共成立奠定了阶级基础。

〈3〉五四运动中,中国先进知识分子(陈独秀,李大钊)起了重要作用,不久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为中共成立奠定了组织基础。


6、新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 

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一)外交政策

1.新中国建立以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提出: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

(2)推广:1954年,周恩来分别与印度总理尼赫鲁、缅甸总理吴努发表联合声明,双方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

(3)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4)影响: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二、加强与亚非国家的团结合作

(一)万隆会议的召开

1.召开:1955年,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参加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

2.地位: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

3.方针: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4.影响:加强了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三、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一)史实: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二)影响: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中美、中日建交

(一)中美建交

1.背景

①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政府敌视新中国,对新中国实行封锁禁运、包围威胁的政策,双方敌对的状态长达20多年。

②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20世纪70年代初,改善中美关系成为两国共同的要求,中美关系出现了转机。          

2.建交过程:

①1971年7月,基辛格访问中国,同周恩来总理举行会谈。

②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正式签署并发表了《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③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

(二)中日建交: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三)影响:许多国家纷纷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出现了与中国建交的热潮全方位外交。

五、外交政策:改革开放以后,继续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其他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

六、外交策略

1.中国注重改善和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注重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经济合作,力争中美、中日关系稳定发展,逐步实现中苏关系正常化,积极发展与欧盟国家的关系。

2.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3.拓展多边外交,加强与联合国的合作,为解决区域性争端维护世界和平和建立一个公正合理的世界新秩序而努力。

4.广泛参与多边经济、社会领域的活动,在环境、粮食、预防犯罪、禁毒、难民、妇女等全球性问题上发挥了积极作用

七、外交成果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中国已与世界上170多个国家建交参加了10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工作。多次举办国际会议,加强国际合作。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成为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的坚定力量,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还有七个知识点,没有总结。

31题新中国初期的经济建设(一五计划、土地改革、三大改造)

32题古希腊人文精神(文艺复兴)

33题马克思主义的诞生(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

34题工业革命

35题战后第三世界的兴起

41题基层管理和民主建设

42题的新航路开辟后的殖民扩张、黑奴贸易等,以及汉武帝改革、华盛顿和罗斯福等政策等。 


往期精彩

2018年中考:历史常考点强化

2018届中考:历史逢“十”、“五”周年大事

人教版:九上第17课《国际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